門診時間 | 門診地點 |
---|
副主任醫師,美國倫琴放射學會會員,北美放射學會會員。安徽醫科大學影像及核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于醫學影像診斷工作。2019年9-11月赴德國哥廷根大學醫院診斷放射科訪學;2006年9月赴英國牛津大學(牛津-布魯克超導中心)進修學習,2006年11月赴美國西北大學磁共振物理系學習并參加北美放射學會92屆年會;2016年赴北京301醫院放射科進修學習,2017年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放射科進修學習。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及北大中文核心論文6篇。應邀擔任: Wiley Periodicals, Inc.旗下:Brain and Behavior雜志(IF=2.4)及Springer Nature旗下:BMC Medical Imaging 雜志(IF=2.0)審稿專家。
擅長全身各系統疑難疾病的多模態影像診斷,尤其:神經系統/骨關節運動系疑難病變,及心肌病的磁共振影像診斷。
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及北大中文核心論文6篇,代表作發表于日本醫學磁共振協會會刊-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al Sciences,被選為當期封面文章;“精彩文章30篇”,并獲編輯選擇獎。
其他研究性論文還發表于自然雜志子刊-BMC Medical Imaging等;SCI累積影響因子IF=6.2。
以主持人及主要參與者身份獲安徽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研基金,安慶市科技局科技發展基金課題多項。
安慶市立醫院一開拓性研究成果獲國際認可
網易新聞-
2020-04-15 16:59
近日,安慶市立醫院磁共振室副主任醫師楊擎在日本醫學磁共振學會會刊-MAGN RESON MED SCI雜志封面發表了題為“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Mild Encephalitis/Encephalopathy with a 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Indicates That the Pathology Extends Well beyond the Visible Lesions”(胼胝體壓部綜合癥的定量化ADC值研究顯示:病理范圍遠超肉眼所見)研究論文,該論文創新性發現該病的病變細胞并非位于傳統所認為的局限于神經纖維髓鞘或髓鞘下,而是位于髓鞘周圍的星形膠質細胞,并進一步揭示該疾病的分子機制可能是星形膠質細胞壁AQP-4水通道蛋白功能上調所導致。
基于該研究的原創性與重要性,日本醫學磁共振協會會刊-MAGN RESON MED SCI雜志選擇本論文作為2020年第一期封面刊登,在線出版后僅一個月后,該研究相關結論就被日本福祉大學醫學院、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等多家研究機構發表的SCI綜述、研究論文引用,另外歐洲放射學會2020年會-教育專題《Transient splenial lesions of corpus callosum: Easy to detect, difficult to diagnose》(短暫性胼胝體壓部病變:易于檢測,卻難以診斷)也引用了該研究結論。這代表我院在該疾病研究中所取得的原創性成果已被國際同行們認同和接受。
“胼胝體壓部細胞毒性病變”由日本學者首次準確描述,既往認為本病是可逆的和局限性的,病變范圍僅涉及磁共振肉眼可見的胼胝體壓部或臨近的白質纖維束,該院科研人員所發表的研究結果更新了對該疾病的細胞、分子水平發病機制的認知。疾病細胞、分子機制的研究有助于對特定疾病認識的全面深化,并可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全新的工具和手段。
同時,楊擎對該疾病的研究還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別以研究性論文、綜述或案例分析等形式于發表于英國自然雜志社旗下的BMC Medical Imaging(SCI,IF=2.043)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臨床放射學雜志、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
安慶市立醫院